关于元宵节的歌赋及趣闻

潮流君 人气:2.27W

《正月十五日夜》

关于元宵节的歌赋及趣闻

苏味道

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

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。

游妓皆农李,行歌尽落梅。

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
这首诗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元宵之夜的风情。灯火繁盛,与星月争辉。

《十五夜观灯》

卢照邻

锦里开芳宴,兰红艳早年。

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

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

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

新正元旦之后,人们忙着拜节、贺年,虽然新衣美食,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;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,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。

童谣

“风来了,雨来了,

一群人敲着鼓来了。

什么鼓,大花鼓,

咚咚咚,过十五。”

这是流行在河北某些地区的童谣,元宵之前,孩子们蹦蹦跳跳地念着,一片急切盼望过元宵的心情跃然上纸。

伴随元宵佳节流传至今的,还有许多关于元宵节赋言趣闻,这些趣闻表达了人们的爱憎及幽默。宋朝有个人叫蔡君谟,在他任福州知州时,为了粉饰太平,命令元宵节每家必须点灯七盏。当时有一个叫陈烈的人,做了一盏很大的灯笼径达丈余,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:“富家一盏灯,太仓一粒粟。穷家一盏灯,父子相对哭。风流太守知不知,惟恨座歌无妙曲。”陈烈的这首诗在当时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,对于民众这种委婉的讽劝,蔡君漠不敢再违民意,回府后即下令罢灯。

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,这是中国民间十分流行的谚语,其出自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。陆游的《老学奄笔记》中记载了一个叫田登的人,在他任州官时,特别忌讳别人提他的名字,因“灯”与他名字的“登”谐音,所以全州人为避讳,全称“灯”为“火”在元宵节到来之际,衙吏出告示:“本州依例,放火三日”。因田登平日一向胡作非为,人们就结合“放火”,的字样,总结出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的成语,借此比喻统治者可随心所欲做坏事,而老百姓的正当行为却要受到限制。